狂犬病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a54c650100ngpr.html 狂犬病可以用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预防,所以预防狂犬病也在本人的工作范围内,我对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疫苗技术和应用都有一些了解。免疫规划科可以说是疾控中心电话咨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这些咨询电话中大约一半咨询的是狂犬病。 上海每年报告人狂犬病病例一般不超过5例,其中多数是外地来沪就诊病例,在本市咬伤发病的也就1-2例。上海每年因动物咬伤来接种狂犬病疫苗的人数不少于10万,但肯定也有不少人伤后没来接种。目前上海市没有发现接种了合格狂犬病疫苗后患狂犬病的案例,现有的本市咬伤发病案例均是没有接种疫苗或是接种了来历不明的疫苗。 要说狂犬病的风险,需要认真计算年发病率,这就需要有分子和分母。分子部分没有异议,就是本市咬伤发病例数。分母部分则至少有3种不同的算法,如下: 算法1:以咬伤后未接种人数为分母。接种人数有统计,未接种人数则无法统计,我在这里暂估1-2万人吧。未接种人数仅全部咬伤人数的比例在10%左右。如此计算狂犬病的发病率≈10/10万≈(1-2例)/(1-2万人)。 算法2:以全部咬伤人数为分母。统计到的10万人加上我估计的1-2万人,也就是11-12万人。如此计算狂犬病发病率为≈1/10万≈(1-2例)/(11-12万人)。 算法3:以全市总人口数为分母。上海全市总人口数以2000万计算,如此计算狂犬病发病率<1/1000万≈(1-2例)/(2000万人)。 上面这3种算法看似数字游戏,其实我是想说,很多关于狂犬病的报道都存在统计上的误区或是陷阱,使人看了以后误以为狂犬病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希望每个人在看狂犬病相关新闻或报导时,都要时刻在心中挂上这根弦。 不管怎么说,上述3种算法都有说的过去的理由。算法1基本体现其实是狗的狂犬病感染情况,也就是1万条咬人狗中只有1条是感染狂犬病的,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国流行一种说法称,健康狗的狂犬病带毒率可达10%-20%。这个数据来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做的一些对狗带毒情况的实验室检测。但这些研究后来被认为可能是实验方法假阳性率太高,所谓假阳性率就是说狗明明不带狂犬病,但实验结果却显示带狂犬病。我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过国外任何国家的狗有如此高的所谓带毒率的文献。世界卫生组织更是认为,所谓健康狗带毒的说法不正确,狗感染狂犬病后也几乎必定会发病和死亡,罕见的情况有个别狗可以病后存活,几乎不存在持续感染狂犬病并健康存活着的、可以不断咬人的狗。所以,所谓“健康狗的狂犬病带毒率可达10%-20%”的说法极不靠谱,但很耸人听闻,很有新闻潜质。 前些年,我接待过一名复旦大学的新生,是个高大的小伙子,他的父母从山东赶来陪他到我们单位咨询狂犬病的事情。事情的起因是这个小伙子在一次入学不久讲座上听讲者谈到了关于狂犬病危害的知识,他就想到自己在入学前曾被狗咬过但没有接种疫苗,于是他就陷入了极度恐慌,到了最后精神恍惚已经不能正常上课,老师通知他父母来看护他。我花了大约半小时左右与他交流患狂犬病的风险到底有多大,他来时眉头紧缩,离开时带着微笑。这件事使我觉得,一名复旦的高材生,理应有着比普通人更丰富的知识和逻辑判断能力,但在这个伪生死问题面前,仍显得如此脆弱。那么普通大众,会被狂犬病问题吓成什么样子呢? 以下可能是我当时劝这名小伙子时说过的一些话,供大家参考: 在医学领域,恐怕没有什么事件是百分之百发生或百分之百不发生的,没有一个负责的医生能够对你说这样绝对的话。所以,你不要指望医生能告诉你,你肯定不会得狂犬病。 但是你要知道,狂犬病真的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你开车不系保险带,或走路经常闯红灯,或抽烟,或经常喝酒,或熬夜,或还有其他不好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中任何一个导致严重后果的可能性都要大大高于得狂犬病的概率,如果你在持续这些行为的话,你还有什么理由担心狂犬病呢? 再撇开自身主观的行为因素不谈,各种客观的不可抗力风险的累积也不容忽视的。谁也无法保证不遇到地震龙卷风、或是走路好好的被车撞倒、或是真的被雷电劈中、或是甚至被陨石砸中、或是长期接触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或是你吃了多年的辣椒酱中有苏丹红。 生活如此多险,使我们惴惴不安。但我们真的能避免上述风险么?恐怕很难。那么是不是因为我们就该为此担心一辈子,生命的天空从此变得灰暗无光呢? 快乐才是我们生活的目标。既然我们无力改变上述事实,那么就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狂犬病的风险与上述事件相比真的算不了什么,如果你真的要考虑狂犬病,那么请你先把上述事件都解决了。 关于狂犬病,安徽医科大学的祖述宪教授研究更为透彻,我完全认同他的观点。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0699f01000alj.html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